很多人不知道河南造车有多“中”

 成功案例     |     来源:博乐体育app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1 23:54:28

  泡泡玛特盘踞全球潮玩顶流无人争锋,除了labubu,还有Skullpanda、Molly、Zsiga、Midoo、Crybaby、小野……每一个IP都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拥趸;蜜雪冰城的门店则在今年初超过4.5万家,超过星巴克全球第一;还有胖东来这个老明星更不用提,任何风吹草动就会喜提热搜,无人可及。

  这三大河南新贵已牢牢扣住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大动脉,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掏钱消费,无怨无悔。

  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除了这些日常消费,河南在今年还成为了新晋的“造车大省”。

  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1-2月汽车产量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:安徽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重庆、陕西、浙江、湖南、河南和北京。

  这是河南首次进入全国汽车产量前十强,超过北京来到第九。其中新能源车产量10.19万辆,占据省内产量的半壁江山。

  河南的发迹早有预兆。撇开省份单看城市,2024年汽车产量前十位,郑州凭借112万辆赫然在列,排第九,超过柳州110万,直逼北京114.5万。

  另外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:今年1-4月河南汽车产量为23.57万辆,全国第十;涨幅达到489.25%,全国排第二。

  除了泡泡玛特、蜜雪冰城和胖东来,河南近两年来的造车产业,尤其是新能源车产业,发展得那是相当“中”。

  其实这几十年来,河南一直就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造车强项:商用客车。甚至早在1990年代就有了“世界客车看中国,中国客车看河南”的美誉。

  撇开去年和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,甚至撇开乘用车这个大基数,河南造车产业一直都有一张专属王牌——宇通客车。

  数据显示,2022和2023年宇通客车年累计销量分别是3万和3.65万辆。去年达到了46918辆,增幅超28%。其中,6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卖出13759辆——去年整个细分市场的累计销量是5.7万辆。宇通客车一家就占了整个细分市场的24%,还是所在行业内唯一一家销量破万的车企。

  (额外说一句,该细分市场第三名是比亚迪,累计销售5400辆,市场占比9.25%。)

  而整个宇通集团(包括宇通重工),去年的累计销量超过6.5万辆,同比增长43.8%。

  除了制霸国内,宇通客车更是海外“最出圈”的新能源课代表,目前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  比如2022年底的卡塔尔世界杯,888辆新能源客车让中东土豪们感受到了啥叫快乐看球,满意到家——只要半小时,宇通就达成了两个体育场,相隔30公里的接驳。

  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这三个中亚国家,宇通客车是综合占有率数量最高的客车品牌——深耕二十年,总销量突破10000辆,新能源客车破1000辆。

  比如今年年初,宇通就为700辆出海土库曼斯坦的客车进行了特别改装——按照该国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要求,在车身两侧安装了两块全彩智能显示屏,还能远程联网,编辑内容和字体颜色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还攻克了安装结构,车辆振动,进水进尘,阳光暴晒,雨雪侵蚀等各种可靠性难题。

  除了土库曼斯坦,今年一季度,宇通客车还在欧洲、非洲、中东、中亚等其它国家地区实现了批量交付。其中,挪威和希腊的纯电客车订单还是复购单,可见这个河南品牌在欧洲高端客户心中可是相当“中”的!

  数据显示,2023年宇通客车的出口量超过1万辆,居细分市场榜首;去年达到14000辆,同比增长37.73%。

  此外,宇通客车这三年证券交易市场的表现也是相当品学兼优——2022年5月到今年年初,股价累计涨幅达到600%,商用车领域堪称独树一帜。放眼整个汽车整车板块甚至A股大盘,都是大幅跑赢的优秀代表。

  除了宇通集团,河南还有上汽郑州、比亚迪郑州、东风日产郑州、开封奇瑞、福田商丘等17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。

  其中,宇通客车大本营的所在地郑州,无疑是中原地区最“中”的造车高地。而这高地中的高地,首推郑州经开区。

  前者目前虽然疲软,2017年还将经开区内年产20万的乘用车厂资产卖给了上汽,但东风集团旗下的郑州日产依旧坚挺,后者不仅是日产在中国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,所生产的商用皮卡,产销常年排名中国前十。比如2025年前四个月,皮卡累计销量达到了12586辆,同比增长19.3%,行业排名靠前。

  郑州日产1990建成投产以来,就是东风和日产全球皮卡生产及出口基地,中国商用皮卡的标杆。工厂的流水线还是中国第一条混流线,不仅能造皮卡还能实现SUV、PV等多款车型共线生产,总装车间还能做到承载和非承载底盘混流生产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郑州日产的产品不仅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,还是日产和东风商用皮卡技术出海的重要支点——苏丹、埃塞俄比亚、委内瑞拉等三个国家已经合作建立3个KD组装工厂。

  2017年1月上汽乘用车成功落户经开区,拿下原东风日产年产20万的乘用车厂后,不到半年时间,上汽就将原厂房重新改造成年产30万台整车的一期工厂,实现首辆名爵ZS下线,创下中国汽车市场跨区合作最快速度纪录。

  此后数年,上汽郑州基地成为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最重要的造车基地之一。包含有60万辆整车(产品覆盖新能源、混合动力及燃油车,车型覆盖轿车、SUV和MPV等)、60万辆发动机及30万套动力电池项目等三大核心基地,还带动经开区附近诸如零部件、物流、软件、数据中心、资产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升级改造。

  2024年全年,上汽郑州基地的出海量就轻松超过14万辆。尤其是郑州产的MG系列—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去年出口欧洲的中国乘用车里,10辆车有7辆是MG品牌。而郑州基地恰恰是全球最重要的MG生产基地。

  截至今年5月,上汽河南基地的整车生产总量8年内已超200万辆,产值超千亿元。

  不同于宇通、日产、上汽这些来得早,扎得深的老牌车厂,迪子没选郑州经开区,而是在郑州航空港区画下一个圈。

  2021年9月签约、37天项目开工、17个月顺利投产——比特斯拉上海工厂还快了4个月。

  2023年11月,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车,方程豹旗下首款车型豹5即就是在郑州工厂下线万辆王朝网宋家族新车也是在此下线。

  2023年产量突破20万辆,去年达到了54.5万辆,不仅是比亚迪现有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,也是产能规划最多的工厂,生产线%,全自动焊接车间的机械臂焊接误差低至0.2毫米,30秒就下线一支刀片电池的电芯,一分钟不到就下线一台新能源车。

  此外,王传福还亲口承认,郑州基地是比亚迪产业链最全的战略性新能源车生产基地。

  因为除了整车基地,郑州航空港区还有主打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基地。后者占地面积2786亩,目前正处于三期建设中,年产动力电池生产总规模为40GWh。换算一下,可以为差不多10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电池动力。

  此外,郑州的弗迪电池基地还包含了储能,某些地方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颇为类似。

  除了“亲迪系”工厂,郑州航空港区还有超40家相关零部件企业:佛吉亚的汽车座椅、腾美内饰的皮革面料,未来黑科技的HUD,豫科动力的机电耦合系统,林泉集团的仪表总成……再加上今年2月底开工,主打电动车、储能等相关产业的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及研发中心。

  如今的郑州航空港区,已经能基本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三电、空调、饰件、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,更不可思议的是了“1小时供应圈”。

  再加上经开区、中牟县、高新区、管城区等多个已建或在建的新能源车零部件等相关产业园,郑州的汽车生产线大到汽车发动机模块,小到金属冲压件——从零部件进厂到新车下线小时。

  其实河南造车并不是郑州一城独大,隔壁洛阳也不遑多让,可以称为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。

  比如“顶流中的顶流,王者里的王者”宁德时代,就在2022年9月在洛阳伊滨经开区打造了全球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,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。

  工厂主产麒麟电池系列,前两期项目已投资140亿元,总用地3400亩,规划年产能120GWh新能源电池。去年,首栋电芯厂房在年底开始运行投产。预计二期顺利的话,这个月就将正式投产——预计全部达产后,年产值超1000亿元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今年3月宁王再接再厉加码中州时代,180亿开始三四期项目的建设。目前年度计划投资50亿元,预计明年10月底能建成投用。

  这一手笔让洛阳的新能源产业如同大旱逢甘霖。仅今年一季度,年产能30GWh的一期项目累计产值就突破了50亿元。

  预计前两期项目生产线完全投产后,将直接创造近2万个就业岗位,再加上相关配套产业链项目落地,能再新增超2万个就业岗位,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!

  虽然其总部已经搬到“丨州”,目前是江苏最首屈一指的动力电池公司,但遥想2018年之前,还叫中航锂电的它,是一家生于洛阳的央企子公司,一度深陷重大亏损人嫌狗厌。

  几年后,在丨州成功换头重生的中创新航电池产量全球第五全国第三,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。目前它在洛阳老家建有一个生产基地,现有产能是10GWh——看起来不算大,却是中创新航全国10大生产基地之一,主攻新能源商用车电池、储能电池及特种电源。

  对了,宁王和中创新航之所以落子洛阳,一个重要缘由是大名鼎鼎的洛钼集团,即洛阳栾川钼业集团。

  早在2022年底,洛钼集团已初步完成“锂-钴-镍”的动力电池三元金属布局。更在2023年初,与宁德时代联合体取得了玻利维亚Uyuni和Oruro两个巨型盐湖的开发权,建设两座锂提取工厂,碳酸锂年产能将达到5万吨。

  所以,洛钼集团不仅是河南省百强企业,更是中国最大钼业企业,以钼钨的采、选、冶、深加工为主,集科研、生产、贸易为一体,目前市值排名全球矿业前30位。而宁王是其第二大股东洛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。

  除了郑州和洛阳,河南还有开封、商丘、荥阳等多家造车基地,且多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商用车制造基地。

  比如奇瑞商用车最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就在开封。目前产能30万,自动化率100%,两分钟即造出一辆车,除了微型货车、微型面包车、微型卡车等常见常用的商用车,奇瑞最重要的子品牌捷途也都出自该基地。

  2021年,开封生产的1.6万辆新车销往了阿尔及利亚、缅甸等全球22个国家,创汇近10亿。2022年则达到6万台左右,此后,开封出海的奇瑞车每年以几何倍数递增。尤其是今年,仅1-2月就有1.6万辆开封产奇瑞车发往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。

  商丘则是坐拥北汽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基地,标准产能8万,2024年产值达到了45亿元。

  后者是品牌首个新能源专属生产基地,覆盖纯电、氢燃料及混动三大技术路线新能源轻中卡和VAN类物流车。

  1983年,随着电影《少林寺》风靡全国,少林客车的前身,荥阳汜水汽车改装厂推出了SLG620型旅行客车和130型客货两用车,并将这两款车命名为“少林”,不出意外一炮而红。

  此后,改装厂顺理成章地更名为少林汽车厂。2000年代,荥阳的中型客车产业就稳居全国第一,全国很多县城公交,市县和城乡短途客车,都是少林客车。甚至诸如哈萨克斯坦等国路上跑的中巴,也都是少林出口去的。

  2010年后少林客车一度沉寂——直到2021年,荥阳城投接下少林客车,开始发力新能源商用车。

  2023年,少林汽车已完成了设计研发、生产制造、信息化管理及节能减排等四大升级改造,成为省内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并开始收到不少隔壁省份甚至海外,尤其是一带一路四周的国家的订单。

  去年三季度,不少新产品已经交付给河北、湖南、贵州等地,“中巴王”渐渐脱离困境,焕发生机。

  所以说,“世界客车看中国,中国客车看河南”从来就不是一句顺口溜,而是实话实说。

  河南造车产业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善, 产业基础也堪称品学兼优——上游源头有安阳钢铁、洛阳钼业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供给基础材料和零部件,中游有宁德时代、弗迪电池、中创新航、多氟多、飞龙汽车、远东传动等国家级重点或相关行业头部做配套服务。

  新能源商用车有宇通客车、 宇通重工、少林汽车、奇瑞商用车、郑州日产等德高望重的老大哥,乘用车则有比亚迪、上汽乘用车、东风日产、奇瑞郑州等“地大车博”的整车生产基地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河南造车尤其是新能源车产业的优势很明显。客车、皮卡等商用车和电池产业,属于错位竞争,田忌赛马。

  但这也代表着河南还存在着短板——无论客车还是皮卡,都是一个体量较小的细分市场。以郑州为例,虽然去年一城的产量突破110万辆,但线万辆多由外省车企贡献。

  更关键的是,河南的汽车产业链相比广东、安徽、武汉等造车重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。

  依旧以郑州为例,虽然它是河南的造车高地,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还要一直提高。上汽郑州基地的负责人丁波在本月透露:目前上汽郑州基地的本地化配套率是超过50%,未到60%。

  而关于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,郑州的确在2024年提出了“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家,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过60%”的小目标。

  不过依旧能预见,河南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将越来越“中”。今年中国各省,各大汽车工业城市的产量之争还会更激烈。